紧急预警 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当下学校是“停课不停学”,大多学校组织在网上进行教学。一些骗子从中看到机会,冒充老师潜入班级QQ、微信群,以“缴纳资料费”、“网上授课费”等为由,实施诈骗。近日,我市教育系统反诈联络员反映有骗子冒充班主任在某校家长微信群内收取费用进行诈骗。
(我市某校微信群) 但骗子万万没想到,骗子在群里发完收款信息后,迅速引起群里其他老师和家长的注意,质疑骗子发布的信息,经向学校及警方核实确认是骗局后,立即在群内发布澄清信息并将骗子踢出群,警方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发布官方预警信息在微信群转发,成功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截止目前,我市未发生此类诈骗。近几年,我市警方经常性开展“小手拉大手”、“反诈进校园”等反诈宣传活动,通过民警入校、进微信群等形式开展防范教育,切实提高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防骗意识。
(我市某校微信群)
骗子如何混进家长群? 1、不法分子直接在QQ内搜索班级群的群聊关键字,即可出现大量公开的群聊信息,申请后方可进入。 2、有些学校在家长群的运营安全上较为松懈,班级群QQ号(老师的微信号、QQ号、手机号)直接写在黑板上或对外公开,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3、不法分子获取学生信息后,伪装成学生家长添加班主任QQ/微信,通常会备注为“xxx学生父亲/母亲”,由于学生众多,许多老师并不会挨个核实。添加成功后,不法分子会要求老师将其拉入班级群。
一旦成为好友或群友即可查看对方的头像、昵称、群备注等信息。只需下载头像、复制昵称即可快速创建高仿账号,迷惑性极强。 还有一种诈骗方式是骗子A在率先潜入班级群,并成功伪装成“老师”后,立即通过分享群二维码,将骗子B和骗子C邀请入群。骗子B和骗子C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头像和昵称替换为群内的两位家长。并作为“托儿”,主动与“老师”互动,打破了冷场的局面。
私聊效果▼
2、银行卡转账不法分子直接在群内公布银行**,让学生家长汇款。此类收款方式较原始,且操作不便。 警方提醒 1、请全市学校各班主任迅速对本班级的QQ群、微信群成员身份进行核查,对身份存疑的尽快清除出群;
2、老师要加强班级家长联络群的管理,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并实行实名制;
3、各位家长们在收到“交费”“转账”等信息通知时,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老师多方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汇款;
4、一旦发现可疑情况,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
平安永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