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第21期 图文:小曼 编辑:可远
走街串巷吆喝的磨刀匠、集市上一丝不苟的老银匠、小巷尽头的裁缝老奶奶……曾几何时,这些传统的手艺人每天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一些美好的色彩。而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时代的飞速进步,生产线、机械臂代替了手工,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一些传统的老行当正在逐渐消亡。
年轻的时候就自学了编篮,现今71岁的王振京仍然在坚持。“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几副篮子,摘菜、送果子、送肉处处离不开它。但是现在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取代了篮子,用篮子的人不多,编篮的人就更少了。”王振京无奈地说。
王振京是永合会镇王边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永合会多山,是荆条生长的主要分布区,成长在一个编篮氛围浓厚的环境里,王振京清晰地记着,几十年前,王边村有很多编篮艺人,“现在我是村里唯一一个手工编篮的人了,很少有人使用,所以老人们都不干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学......”说到这里王振京不禁叹了一口气,他打心里不愿让编篮这门手艺消失。
编篮既是个手艺活儿又是个苦差事,本着对篮子质量的严格坚守,从编篮的每一根荆条子开始,王振京都要亲自爬到山上割取。村里的山路不比景区的山路,它没有人工铺设的道路,杂草丛生、石子嶙峋的山路,他这一走就是几十年。王振京每次谈到这里,都会淳朴地笑起来:“我现在的腿脚可不比你们年轻人差,就是这山路,我还能再爬十来年!”
王振京告诉我们,编篮子的荆条,一般须在夏末秋初去收割,时间过早,荆条尚不成熟,缺乏韧性,编出的篮子不结实;时间太晚,荆条少了水分,质地太硬,不好编织。为了割取到质量上乘的荆条,王振京总是在忙完庄稼活后,趁着冬天还没到来,就开始谋划着去深山老林里割荆条了。
秋雾沉沉,月儿还在半山腰眨动疲倦的眼神时,王振京就已经备好麻绳、镰刀等工具,骑上自行车前往附近的山区,往往要到暮色笼罩,晚饭已凉之时,才能在村庄的尽头捕捉到他疲惫的身影。其实割回来的荆条也就一捆,30斤到50斤不等,但是所割回的每一根荆条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匀称与光滑的程度,决定着每一个篮子的质量。
为了让荆条以最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后面的编篮工序中去,王振京必须对荆条进行一系列严格的处理。王振京说:“这些荆条是和小孩一样,是有灵性的,要靠手艺人的耐心打磨方能成材,所以你处理它时要软硬结合,首先剥去荆条的皮,在水里浸泡,泡得越透,使用起来越柔软,而且富有弹性,随后要将泡好的荆条放在阴凉处晾晒。”
王振京的手法是极其娴熟的,只见那双粗糙的、饱经风霜的手熟练的配合着,一根根荆条在他的手间穿梭,整个编织过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一会儿,一件朴素的荆条篮子便呈现在我们眼前。20余年,穿越岁月的洗礼,他的双手虽布满老茧,却是如此的灵巧而坚韧!
如今的村子,村民们都用上了更先进的物件,来王振京家定制篮子的人越来越少了。曾经在村子里风靡一时的篮子、簸箩现在几乎无人问津,只是在传统古庙会的市场上,才偶尔有极少的农民前来选购。即使这样,王振京还是每天坚持着编篮,他说这手艺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生疏了,停下来就再也没有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像王振京这样的手艺人渐渐淡出了我们生活,他们的消失伴随着一份过去岁月的消逝。再见编篮,既是“重逢”的惊喜,更是“永别”的伤感。感谢匠人们的坚守,让我们还能领略到这些传统手艺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