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共里醉 发表于 2020-4-23 09:27:02

燕赵文史张幸元:“乡愁里的广府”之: 禁城锁春

<div class="wx_rich_media_content" id="jsWxContainer"><p><br></p><section><section><p><span class="wxart_image" wx-=""></span></p><p><br></p><p>永年广府古城,曾是大夏国的都城。夏王窦建德在这儿建都、兴国、平天下,留下了太多的胜迹和传奇。</p><p><br></p><p>隋朝末年,社会动荡,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中原,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无疑是重要的一支,在推动隋王朝土崩瓦解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窦建德首当是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p><p><br></p><p>从一个地道的农民成长为显赫一方的霸主,这是何等华丽的转身!</p><p><br></p><p>隋炀帝暴政,加速了隋王朝的覆灭,也催生了新的政治势力的重组。永年广府古城作为新一代帝王政权的都城随之应运而生。</p><p><br></p><p>广府古城自春秋建邑来的2600余年,特别是史上改称广年为永年后,永年的名字便和史册牢牢的粘在了一起。而使其名声大振的少不了曾经的霸主:窦建德。</p><p><br></p><p>古城中心的十字大街,叫府前口。府前口的称谓大约起于明清,由于那时实行府、县并置,所以,往北,过“三辅襟喉”牌坊直行就是府署;往南,南大街道东是县衙,南边的街口叫县前口。广平府署的前身就是夏王窦建德的皇宫——万春宫。一座酷似京师紫禁城的城内城宫殿建筑群。</p><p><br></p><p>作为皇都城里人,我们有幸在这所皇家禁城里,度过读书识字、玩耍嘻戏、天真烂漫,最美好的童年时代。</p><p><br></p><p>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此读书,待到上高中时,这儿就成了我们学工、学农的校办工厂和学校教职工的生活区。更有一个时期被军队接管,四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官兵。之后,我们动手帮着拆除牢房隔间的时候才知道,好多新中国开国元勋曾在这儿被囚禁,失去自由。</p><p><br></p><p>据史料记载,窦建德(573年-621年)河北故城县人。出身扶风窦氏,世代务农,重信然诺,出任里长。崇尚豪侠,为乡里敬重。年轻时,把履行诺言看得很重。曾经有个同乡死了父母,家境贫寒无力安葬,当时窦建德正在耕田,听到后直叹气,立即放下农活,主动送去办理丧事所需要的全部财物,因此深受乡亲们称赞。而他父亲去世时,仅送葬的就有一千多人,凡是有人送礼,一概辞谢而不接受。</p><p><br></p><p>自揭竿而起,组织义军起兵反抗隋朝统治,到隋王朝的灭亡,历史的发展要求尽快结束混乱局面,百姓期盼早日天下太平。窦建德看清了这一点。618年冬天,大夏国建立之后,窦建德开始向着统一天下的目标奋进。</p><p><br></p><p>古城留下了窦建德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绵绵不息传颂了一千四百年。当时光回放到619年,大夏国连续出兵攻克邢州、赵州、沧州。窦建德在乐寿金城宫建都称王两年之后,攻陷洺州(今永年)。在一个荷风吹拂,丽日高照的金色八月,大夏移都广府古城,进驻万春宫。</p><p><br></p><p>“夙御严清制,朝驾守禁城。”窦建德开始展现成熟的政治天才,在大夏国内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亲商通贾,肃匪除盗,政绩卓有成效。据《资治通鉴》记载:“建德洺州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乱年代,大夏国竟然出现了一片和平安定,鼓乐升平的景象。</p><p><br></p><p>万春宫的东南角是一处荷塘环绕,山峰耸立,花草丰茂,蝉鸣鸟唱的皇家园林,这儿是曹皇后和小姐窦红线的闺阁绣楼后花园。我们那个时候,也是喜欢常去玩的地方。北面有两排青砖黛瓦、窗明通透、整齐划一的房子,四个教室,一排两个。我们的“二年级(四)班”教室在南面东头的那个三大间,正面对着曹皇后的后花园。</p><p><br></p><p>皇城占地很大,南北从府前口至北城墙边,东西跨度是见方的,绕城有马道,东面的叫东宫街,西面叫西宫街,城后面叫后宫街。禁城大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处护城河,曹皇后后花园的荷塘,暗地里实际上通着外边的护城河。宫里布局是十分讲究的,我们教室所处的地面,比主体皇宫官署建筑的地面要低近两米高,青砖墁地,一马平川。虽几经岁月,还是看得出,原先房子的主人应该是些军人、护卫之类人员的习所或营房。</p><p><br></p><p>北城墙外,护城河北岸建有一个地势开阔的演武场,当地人叫它“校场”。是窦建德精心安排修建的,因为他心中有个宏大的梦。</p><p><br></p><p>彼时,夏王雄踞河北,虎视中原。他时常走出万春宫,跨过后宫街,登上北城墙,御临城墙最高处的**庙,巡视他的士兵在校场操练。拥有五十万大军的窦建德,喜欢在这里亲自训练他的铁甲行旅,以期与李唐王朝逐鹿中原。这是他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地方,在此阅兵点将,君临天下。</p><p><br></p><p>经过近十年的大浪淘沙,到620年下半年,当初起兵反隋的各路大军只剩下窦建德、王世充、李渊**。随着政治上日趋成熟的窦建德清楚地认识到,决战就在眼前,三支劲旅将进入决战时刻。</p><p><br></p><p>“将军佩出明光宫”。窦建德按奈不住冲天的豪气,决计暂别禁城,奔赴战场,亲率铁甲,血洒荒芜,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力求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成就霸业。</p><p><br></p><p>621年春天,王世充受到李唐攻击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答应赴援。从此,劲敌相遇,踏上不归路。</p><p><br></p><p>“豆入牛口,势不可久”,童谣的传唱往往很奇妙:窦建德就是在河南牛口渚被俘的。</p><p><br></p><p>621年五月初,浩浩荡荡的大夏铁军进军河南,直逼虎牢关。虎牢关,又称汜水关、成皋关、古崤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兵家必争之地。李世民据守关口与夏军鏖战多日,僵持不下。这天时过中午,夏军士兵又饥又倦,渴得互相抢水喝。李世民派三百骑兵到夏军阵前骚扰。结果骑兵一出,窦建德战阵溃乱。李世民当机立断,果断改变战略,亲率精锐骑兵直冲夏军大阵。慌乱中窦建德中枪受伤,仓皇逃进了一个叫牛口渚的地方。一代夏王就这样应验了那句童谣:“豆入牛口”。**被擒。</p><p><br></p><p>按说,窦建德被俘后,原本有生的希望,抑或保官保禄的可能也不是没有。</p><p><br></p><p>窦建德和李世民是姑舅至亲。按辈分来说,李世民应该管窦建德叫舅舅。李世民的生母姓窦,往上追溯,是西汉窦太后一族。窦建德祖籍与窦太后同籍。起码是舅舅辈。只是时间过去了七百多年,早已过了“五服”,窦建德这一支沦为平民,他只能“以耕氓崛兴”。原则性强的他,不像刘备小儿,拿个三百多年前的中山靖王为祖宗,蒙个“皇叔”自居,投机钻营,沾了大光。他却刚正不阿,不攀缘权贵,索骗政治资本。</p><p><br></p><p>当窦建德被押来见李世民时,李世民说:“我来讨伐王世充,**什么事?为什么要越境来触犯我的兵锋?”这意思分明是说,咱们谁是谁?亲戚里道的,打什么打,没事找事!你是在找我的茬呀。窦建德却不这样认为,他以一个政治家的见地说:“如果不是今天我自己找上来,恐怕也得烦你远道去取。”窦建德哈哈大笑,他十分清楚,夏唐之间必有恶战,你生我死不可避免。</p><p><br></p><p>鼓乐喧天,旌旗猎猎,是年七月,李世民坐骑乌骓马,身披黄金甲,在三万将士的簇拥下,吹吹打打,凯旋班师。作为战俘的窦建德,喋血长安,问斩于市,春光乍现的岁月止步于四十九秋。万春宫,自此再也等不回她的主人。</p><p><br></p><p>窦建德在万春宫度过短暂的两年,治理大夏的辉煌充分绽放了他自身的光芒。古城留下了太多的思绪和胜迹。诸如彪炳史册的藏兵洞,一个浩大的战略工程,从广府古城至临洺关附近的洞头村,跨越50华里。在古战争史上也是个奇迹;城北校场的东面是座规模恢弘的冰凌窖,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冷储库。其规模与建制堪与北京故宫冰窖相比美。仅此可见当年城内一年四季的繁荣和奢华,夏王的享乐与尊贵。</p><p><br></p><p>窦建德死后,河北冀南一带,很多地方为他建了墓冢和宇庙。二百多年后,一位叫殷侔的州府书佐,路过窦建德庙,“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深为感动,为这位政治犯挥然撰写了洋洋洒洒的《窦建德碑文》,对他的政绩、人品、军纪称赞有嘉。可见,窦建德令人称道,在河北一带社会基础深厚。</p><p><br></p><p>登临万春宫的城楼伫望,屋宇栉比,街道纵横。错落起伏的青砖黛瓦间,写意着历史的沧桑,仿佛还在叙说着远去的硝烟故事。隋朝末年,烽烟四起。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十八路反王群雄逐鹿。大夏王窦建德筑城定都,虎视中原。大有领袖群雄,掌乾握坤之势,终成漫漫历史长卷中一道不朽的风景。西南远眺,长安长思:“故城犹在,云淡风轻。长河不息涤荡着过往,栉风沐雨洗练着曾经。唯有不变的记忆,是历史的厚重。”</p><p><br></p><p>禁城高墙,锁不住流逝的春秋岁月,却锁住一段历史,锁住一股叱咤风云的豪杰霸气。对此,古城铭记着。</p><p><br></p><p>创作于2020年4月</p></section></section><p><br></p>「可爱的永年」</div><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燕赵文史张幸元:“乡愁里的广府”之: 禁城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