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yige 发表于 2018-5-24 09:17:57

可爱的永年广府古城揭秘(一)

                                                                                             人们都知道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相对于她们来说,我家乡的这座古城就要不出名的多,多到令人觉得她太平淡的地步。倒不是说风景不如那两座古城,而是名与实带来的反差。 自明清以来,这里就是广平府治所在地,人们忘记了她的初名,都称之为“广府城”。从地理上看,这座古城矗立于一片极广湖泊中,在中央的一块方方正正的土地里建了起来,从空中看,城是方方正正的,而护城河又极宽,外边稍有点土地环绕,再往外就是一片汪洋了。这里的水连接着滏阳河和洺河,这里的湖天然的成为了两条河的泄洪区。每年的春夏时节,雨量丰沛,河水暴涨,汹涌的洪涛有一丈多高,争着往湖里挤,但湖的容量有限,只好越涨越高,来抢人类的地方。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jJOFTyoO2yNic2lzuIiby2Syr24cLHvdwzYqoxJWy4wg2JcUjuzaUueerql8zPEicQDHxBnQ1HmGrhA/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jJOFTyoO2yNic2lzuIiby2SynWrFbt598WPOxQd2xvP3qInHzrm6TaMU2FUNJv3PUlJtl6HjJOIZ8w/640?wx_fmt=png十四世纪时的古城是个什么样子?城池不是很大,方圆六里多一点;城墙矮别说了,还是土坯墙;这么简陋的建筑与府治驻地的政治地位形成了对比,也与她所处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对比。于是只要翻看《永年县志》,洪水年年都来,土墙年年受到冲刷,一浸一泡,土墙崩缺,洪水灌到城中,漂没了民居,淹死了居民。这样的惨剧几乎年年上演。土墙在捍蔽城中百姓安全上是尽了力的,无奈力量有限,创伤累累,只能每次都在洪水的嘲笑声中败下阵来,眼看着洪水肆无忌惮的造成伤害。 因为是府治所在地,那城墙的损坏问题就上升到关系着广平府威严的政治高度,所以每一任知府都很重视城墙的修缮问题。说是修缮,可当时的广平府总共才两万多户人家,人力、财力、物力都很有限,好在是府治所在地,一切资源都要自然的向这里倾斜,在广平府的努力下,土城墙的缺口被修复了,一圈土黄色的屏障傲立于波光粼粼的湖泊之中。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为她感到欣喜,第二年到来的洪水已经涌到眼前,高涨的洪水分明是在蔑视着她,一点一点的把水往上泼,像极了猎豹逮到猎物时现玩耍一把的心态,随着冲刷次数的增多,城墙的根基早已泡的发软,敦实的墙土也变成了稀松的泥巴,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总是无力的,即便有了这座土城墙,也挡不住洪水的侵害。果然,轰然一声,城墙又塌了,洪水涌进来,大小街道,各色人家都涌的满满的,在哀嚎声中,人们早对土墙的防洪功能失了望。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jJOFTyoO2yNic2lzuIiby2Syr24cLHvdwzYqoxJWy4wg2JcUjuzaUueerql8zPEicQDHxBnQ1HmGrhA/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jJOFTyoO2yNic2lzuIiby2SynWrFbt598WPOxQd2xvP3qInHzrm6TaMU2FUNJv3PUlJtl6HjJOIZ8w/640?wx_fmt=png时间在这种哀伤中流逝着,指针推到了十六世纪,一位新知府带着家眷来到这座土城之下。他叫陈俎,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少的可怜,与这城池一样,他的名与实也有着强烈的反差。陈俎一上任就感觉到施政的首要问题是修城墙,城墙不修,洪水挡不住,人们无法安于办公,安于生产,而他也会在历次考核中只能位于下等,被认为无能而罢官。人们都在瞧着他,连天上的鸟儿,湖中的芦苇,衙署的大小官员无不等待着他做出决定。陈俎是经过调查的,他发现相对于浩浩荡荡的湖泊来说,这广府城的土墙呈现的力量太微弱了,而跟在他身后的官员、百姓也对眼前的土墙没有了自信,在修和不修中,他们的态度都是消极的。其实说起来,每一任知府都希望修成坚固的能抵挡洪水,能为城中千万百姓带来安全的城墙。可是我说过了,举全府之力才二三万户的人口,要想好好修一修确实是捉禁见肘。历任知府有没有修一座坚固城墙的方案我们不得而知,但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他们去想象美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陈俎的到来会改变这种现状吗?要知道生产力低下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发展起来的。我翻阅史料至此,不仅感慨起来,要知道中国有一种传统,被各路网友拿出来和外国比较,那就是大禹治水和诺亚的方舟做对比。中国先人面对巨大的困难,想方设法的去克服;外邦先人则在想方设法的去躲避。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不让灾害威胁人类,可一个是主动出击,一个是迂回逃避,给人的视角不同,思想高度也不同,带来的冲击力也高下立判。我在想,陈俎站在土墙上,眼望这十里湖泊,心中早已把大禹和历代治水先贤摆在了心中的最显眼位置,因为从后来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治水与修城与他的前任是一个量到质的变化。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jJOFTyoO2yNic2lzuIiby2Syr24cLHvdwzYqoxJWy4wg2JcUjuzaUueerql8zPEicQDHxBnQ1HmGrhA/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jJOFTyoO2yNic2lzuIiby2SynWrFbt598WPOxQd2xvP3qInHzrm6TaMU2FUNJv3PUlJtl6HjJOIZ8w/640?wx_fmt=png在陈俎看来,历次修缮城墙,城墙历次崩塌,洪水的年年灌入已经摧毁了人们抗拒自然灾害的信心,所以修与不修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而自信心的缺失也导致当地官员和士绅在治水和修缮城池上的意见是不统一的。修不好,明年肯定坏,不如不修;要修好就修个固若金汤的城池来,但财力短拙,敢想不敢做。陈俎敏锐的找到了解决修缮城墙问题的核心所在——不在修城墙而在修人心。历史上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倘若秦始皇知道这个道理,修了长城也不至于亡国;而康熙懂得这个道理,即便不修长城也相信国不会亡。但事实是残酷的,那些“在德不在险”的理论在洪水到来之际都会烟消云散,陈俎不解决城墙修缮问题,人心就会散的更厉害。于是他了解到城墙在建成以来就是土墙,规模小,又矮,上面无角楼,无垛口,既与府治的政治地位不符,又不能抵挡洪水侵袭,更不能防范贼寇。他的工作方向已经从小修小补变成更改城墙的结构和规模上。当时广平府下辖九个县,陈俎清楚,广平府的城墙要想修好,不仅要凝聚这一城的人心,更要凝聚所辖九个县的人心。在古代,士绅是地方官执政的助手和根基,得到士绅的支持,施政才能顺风顺水。值得庆幸的是,在他的努力说服下,九县士绅与他的思想高度统一,为彻底修好城墙打好了思想基础。古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却认为除了粮草外,思想不统一,给金山银山仗也打不赢。陈俎的第一步是正确的,九县士绅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有了士绅的带头,民夫也招募充足,修缮城墙的工程即将开始。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jJOFTyoO2yNic2lzuIiby2Syr24cLHvdwzYqoxJWy4wg2JcUjuzaUueerql8zPEicQDHxBnQ1HmGrhA/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jJOFTyoO2yNic2lzuIiby2SynWrFbt598WPOxQd2xvP3qInHzrm6TaMU2FUNJv3PUlJtl6HjJOIZ8w/640?wx_fmt=png陈俎在制定修缮方案时,从土、小、矮三个方面入手,他计划将土墙改成夯实土基,外面用青砖包裹的砖墙;将六里多长的城墙扩大为九里多,增建瓮城,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规模;至于城墙,低了拦不住洪水,窄了水浸的快,因此就把城墙建高拓宽,成了现在高十米、宽八米的样子。这一修不简单,修了十三年,历史上但凡时间长的工程都会因增加人民负担而招致非议,但这座城池却没有,十三年的修建工作完全靠凝聚的人心支撑着,坚持着,直至这座古城脱胎换骨,如果一个蓬头垢面的俊美人物经过陈俎的一番修饰后将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了后人。经过陈俎的修缮,城墙高了宽了长了,上面建起了角楼和铺舍,增加了垛口,她的功能从防洪到防贼寇一应俱全,也正是从陈俎开始,古城有了府一级该有的样貌,他给后人留下了称之为固若金汤也不为过的新古城。当我站在城墙上,向外眺望十里湖泊,只见飞鸟翱翔,在芦苇荡中出出进进,好不快乐;向内环视所有民居,炊烟袅袅,书声朗朗,和谐稳定幸福的氛围萦绕其中,不由地要感谢陈俎,他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修城成功的秘诀也足以为万世所借鉴!            

存良13831054353 发表于 2021-1-1 18:32:13

{:mocs_48:}{:mocs_48:}{:mocs_48:}{:mocs_48:}{:mocs_4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爱的永年广府古城揭秘(一)